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布日期:2019/9/9 10:24:12 訪問次數:2199 來源:中國水利報 作者:尉天驕
我們常說,中華水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意味著它沒有弱項,沒有短板。有些話題,前人較少涉及,需要今人在理論建設和實踐行為方面有所發展,有所創新。節水文化就屬于時代賦予的新課題。
節水屬于用水范疇,在人水關系中具有最基礎、最廣泛的社會性,涉及社會生產和個人生活。縱觀中華水文化傳統,治水、管水、灌溉、漕運、祈水、親水、詠水等方面內容,在物質載體、規章制度、觀念意識等方面都有相應體現,也形成了文化。但說到節水,就不同了:有關典章、制度、法規很少,有關節水的見解和物質載體也不多見。歷史上總是不斷有干旱年代、干旱地區,水貴如油,迫使人們減少用水,但那些節水行為往往只是一種臨時應對措施,還沒有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也沒有從中產生相應的思想意識和文化規范。一旦干旱解除,節水行為隨之消失。常年干旱地區,在節水的物質以及習慣、意識方面都有延續的傳統,甚至可以形成小范圍的節水文化,不過在中華水文化傳統中分量微弱。因此,總體看來,節水文化遠不如治水、管水、親水文化那么發達。 節水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就社會整體而言,盡可能少地從自然水體取水,少用水、少耗水、少排放污水,使取用的每一滴水發揮最大價值;就具體個人用水行為而言,就是少用水、少耗水、少排放污水。 中國是缺水大國。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經成立全國最早的地方節水管理機構,70年代初提出了“節約用水”的要求,80年代強調“加強城市節水”,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在社會和民眾之中還沒有普遍形成自覺的節水習慣。當前水資源的浪費現象特別令人憂慮。在生產領域,傳統農業延續數千年的“大水漫灌”至今依舊。據資料披露,西北某市嚴重缺水,但該市的洗車行業卻格外紅火,一年耗水相當于一個杭州西湖儲水量:大量的洗車用水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水資源,而且加大了城市污水治理的負擔。即使在一些水資源匱乏地區,也有大量用自來水澆灌草坪、刷洗車輛、沖洗馬路的現象。在會議、活動中,甚至是家里,一瓶飲用水只喝幾口就棄之不顧,滿杯茶水一口未喝就倒掉的現象并不罕見。 對水的浪費、污染等不良行為,深層都植根于不正確的文化意識。如視水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或者將水作為低成本的生活消耗品。這些不良行為和不健康的慣性思維,不是發生在個別個人身上,而是帶有一定普遍性,這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了。 當今節水型社會建設存在一對明顯的矛盾:一方面,當前中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需要節約水資源;另一方面,人與水源關系的變化,使人們不容易直接感受到水危機。農業文明的社會環境中,人與自然水源的聯系是直接的。但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特別是在城市化環境中,用水者與自然水源的關系是間接的、遙遠的,城市供水系統給人們生活提供了極大方便因而不容易切身體會到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就特別需要發揮先進水文化的教育、宣化、熏陶作用,增強全社會的水危機意識,培育節水理念。 民間節水民俗與習慣 總體而言,中華水文化傳統中的節水意識和行為還沒有成為普遍的社會文化習慣,也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制度約束,但并不是說完全沒有節水的行為和舉措。在部分地區的用水活動中,一些做法、民俗很好地體現了對水的自覺愛護和節約。北京北海公園團城,早在公元15世紀初就建立起雨水利用工程,在地面上采用干鋪倒梯形青磚和深埋滲排涵洞的做法,起到了良好的節水、存水效果,古樹長于高處不需特殊澆灌而能800年蔥翠常青,就是最好的例證。云南麗江、安徽宏村等古城(古村落),泉水流遍全城(村),用水嚴格遵守規矩,按地段、按時間進行,人人注意保護水源的清潔和安全。徽州一代的民居建筑,講究“四水歸堂”,即讓四面屋坡上的水都流入中間的廳堂(天井),下有水道流入田中,或在天井中放置水缸,收集雨水用于洗滌、澆灌或消防。“四水歸堂”含有“水生財氣”“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民俗心理,實際達到了充分利用水資源的效果。這些民俗習慣,很多都不立文字,不成條文,然而在長期實踐中已成為代代流傳并自覺執行的生活習慣,積淀為一種深入人心的價值觀念、環境倫理,體現出愛水、節水的智慧,值得總結經驗,認真繼承和弘揚。 發達國家節水文化的啟迪 節水文化建設也需要橫向從世界其他民族尋求借鑒。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不斷發出關于水危機的呼吁。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土耳其展館,有一條醒目的標語:“在伊斯坦布爾,用水是一種人權。”目前我們對于國外節水文化的了解還不夠深入,僅就現有資料看,西方發達國家的節水文化可以給我們一些啟迪。 先說看到的資料。網上報道,法國巴黎組建了“節水警察”,違規者將面臨500歐元以上的罰款,情節嚴重者甚至還面臨牢獄之災。澳大利亞是一個極度缺水國家,政府制定的節水法規相當細致,也相當嚴厲,如,大部分城區限制使用洗碗機,不允許用自來水沖洗汽車、門窗玻璃以及庭院過道等水泥地面。對違規者, 第一次口頭警告, 第二次書面警告,第三次對個人罰款200~1000 澳元, 對集體罰款1000~5000 澳元。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民眾對政府法規廣泛響應并自覺執行,很多人家都有收集、積攢雨水的大水罐,還形成互相監督的社會機制。 臺灣管理學名家余世維博士親身領教過西方社會的節水文化。他在英國的機場洗手,打肥皂時,水依然流著(那時感應式龍頭還不普遍),旁邊一位英國老太太用責備的眼神緊緊盯著他,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關掉水龍頭,并表示道歉,老太太才收回目光走開。他到德國朋友家做客,客人表示“喝一杯”的就給一杯,說“喝半杯”的即給半杯,說“不喝的”就不給倒水。而且,說“喝一杯”卻只喝一點或一口沒喝,是一種失禮行為。德國朋友還把節水上升為“日耳曼人的基本素養”。上述這些做法都超出了器物、制度層面,作為一種文化,像血液一樣遍布社會軀體,雖不是法律條文,但對人具有“內在律令”的約束效果。 再說個人的親身經歷。美國加州總體缺水,節水容易為人接受。水資源豐沛地區如何呢?我曾經到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和威斯康星州第一大城市密爾沃基旅行,這兩個城市都位于密歇根湖畔。密歇根湖為全球第五大湖,也是北美五大湖中唯一全部屬于美國的湖泊,該湖南北長500多公里,東西最寬約190公里,面積5.8萬平方公里,比我們的渤海要小,但蓄水量(4875立方千米)相當于渤海的兩倍多。靠著這樣一個浩瀚的巨湖,再怎么揮霍用該湖的水也沒有顧慮吧!但我在兩個城市的機場、酒店、餐館、景點所見,洗手池龍頭基本為感應式,不會出現人走水流的浪費,出水不是水柱而是噴霧狀,水量減少,同樣滿足使用。節水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細節之中,成為一種文化。 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內生動力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需要物質層面的措施,如推廣科技手段,利用節水器具,循環利用水,治理水污染等。也需要運用法治措施和經濟杠桿發揮制約作用。2005年,國家六部委聯合頒布了《中國節水技術政策大綱》,目標和措施集中于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已經產生了積極作用。但僅靠這些,不一定能保證節水的效果。因為,有了新的節水技術和器具,有的可能不感興趣;提高水費,有的可能不在乎;修建雨水利用系統、廢水處理系統,有的從暫時經濟效益看,覺得不如使用現成的供水更方便、更合算,因而并不積極。文化決定觀念,觀念指導行為。因此,還需要同時在深層的文化理念方面除舊布新,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節水文化,在全社會培育良好的用水素質和節水意識,如“水夠用就好,多用就是浪費”,“水用過就是污染”,“節水不僅是為節約水費,更是對寶貴資源的愛護。” 用水、節水與每一位社會成員密切相關,人的很多生活行為是法律、制度鞭長莫及的,節水需要發自內心的文化自覺。文化,大而言之,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而言之,是一個行業的精神旗幟;小而言之,是個人行為的內在動力。它雖非萬能,但也不可或缺,在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進程中,節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石。 (文章已注明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覺侵權或有異議,請聯系刪除,感謝關注禹智公司網,謝謝!) |
上一文章:三部門聯合印發《公共機構節水管理規范》